為什麼我們不能——也不應該——改變他人的態度?

0
- 廣告 -

“如果不是這樣,一切都會更好”。 “我犧牲了很多,這就是回報我的方式。” “當他這樣做時,我很生氣。” 對他人態度的抱怨數不勝數。 誰知道呢,也許你希望你的父母更理解,你的伴侶更準確,你的朋友更樂於助人,你的同事更協作,你的老闆更友好......

當人們不按照你的期望行事時,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。 毫無疑問,令人沮喪的是,他們不承認你為他們做了什麼,或者他們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回報。 但是抱怨別人的態度,抱怨他們應該做但不做的一切,或者他們做和不應該做的一切,是陷入永久不滿的最可靠的方法。

事實是,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改善的個性方面。 我們都可以更加同情、理解、樂於助人、友好、合作或關懷。 然而,我們只能改變自己。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。 我們越早理解它越好。

帶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的“福音傳道者”

我們傾向於認為,如果其他人表現得像我們一樣,一切都會好起來的。 這顯然是一個錯誤。 世界需要多樣性。 一切都是對立的平衡。 這意味著所有事物和每個人都有空間。 對於我們喜歡的和我們不喜歡的。 因為什麼讓我們快樂,什麼讓我們悲傷。

- 廣告 -

的確,認為別人應該像我們一樣行事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,即只有我們的決定、態度和價值觀是積極的、值得稱讚的和值得模仿的。 所以是別人犯了錯誤,必須改變。 因此,我們冒著成為“傳道得好但抓得不好”的“傳福音者”的風險。 我們沒有意識到,通過這種方式,我們提前譴責自己失敗,因為如果別人不妥協改變自己,我們就無法改變他們。

例如,父母可以通過向孩子傳遞某些價值觀和行為規範來教育孩子,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按照他們的形象和肖像來塑造他們,更不用說假裝他們如願以償了。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,必須獨立做出自己的決定。

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在有害的關係中受苦,或者我們必須被動地接受他人的破壞性批評、侮辱或羞辱。 所有關係中都會出現問題和衝突,需要解決和糾正以促進共存。


我們不必隱藏我們的想法或忽略對我們重要的事情。 這不是接受虐待的問題,而是理解我們的願景和道路並不是唯一可能的。 因此,我們不需要改變他人,我們只需要改變我們與他們的關係類型。

- 廣告 -

這種差異不僅是術語上的,而且意味著責任和“內疚”的新分配,因為這意味著對方沒有天生的壞或消極的東西,而是某些行為和態度與我們不相容,與關係的類型不相容我們想要保留的。

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別人,我們能做什麼?

嘗試了解我們周圍人的行為,尤其是那些屬於我們的人 信任圈,從長遠來看,這比抱怨有用得多。 要做到這一點,我們必須停止試圖改變他人,認為我們掌握了真理並知道正確的道路。 我們可以改為:

1. 找出他們的觸發因素. 我們都有觸發器或 情緒觸發. 這些是紅色按鈕,當按下時,會讓我們發自內心地做出反應。 我們相關的人也有這些觸發因素。 了解它們是什麼將有助於我們改善關係。 例如,也許這個人有敏感話題,在壓力下最好不要觸摸或做出不良反應。 這是關於確定他不能忍受的事情是什麼,以試圖避免它們。

2. 深化我們的理由. 關係永遠是兩個人的問題。 因此,我們不能只盯著別人,責怪別人,我們必須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。 為什麼某種態度或行為會激怒你? 只要不是虐待我們的人,我們的期望、慾望和經歷也會塑造我們對那個人的形象。 因此,值得一問:為什麼它會困擾我? 真的有那麼嚴重還是我把它看得太重了? 我們很可能會發現我們在誇大其詞,或者這都是因為他們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。

3. 專注於我們希望從這段關係中得到什麼。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態度,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與他們建立的關係。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關注對方涉嫌做錯的所有事情,以便專注於在關係中不起作用的事情。 因此,與其將任何行不通的事情都歸咎於那個人,不如專注於我們認為關係中不令人滿意的地方,並想知道我們如何才能改善關係。

最後,我們必須記住,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故意傷害我們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慮、焦慮、恐懼、不安全感和問題。 我們都會犯錯。 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態度、他們的想法或影響他們的行為,使他們適應我們的需求或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。 寬容和靈活性是維持令人滿意的關係和保護我們心理平衡的關鍵。

入口處 為什麼我們不能——也不應該——改變他人的態度? 公共服務入門 心理學的角落.

- 廣告 -